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5年7月13日至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和青年学生代表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沙县夏茂村、永安霞鹤村等地,开展以“追寻领袖足迹 担当强国使命”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2日下午,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行前动员会在马院会议室举行,带队老师和实践队员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成吨院长从如何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切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同学们作行前寄语,希望同学们在学思践悟中淬炼能力本领,带着问题去学习体悟,将学习成效转化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同时,陈院长强调了实践期间的组织纪律、人身安全等事项要求,并为实践队授旗。

溯源闽人文化,筑牢思想根基
在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队员进行了一次地理上的追寻,一次精神上的溯源,这块古老的土地,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更昭示着“保护文物和发展生产两不误”的深刻道理。队员们深入细致地观察史前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在这片“从炸药包下抢救回来的史前家园”队员通过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学习了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相得益彰,近距离聆听18.5万年前传来的远古回声,感受福建文化的浓厚底蕴,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明确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的责任与使命。

感悟抗战精神,传承教育火种
在永安大湖镇的省立永安师范旧址群,实践队了解到学校在祠堂民房里坚持办学八年,以“笔杆写救亡、枪杆卫家国、锄杆谋生存”的“三杆精神”培育师资,队员们在学校校门的老照片前久久驻足,感悟1435名毕业生的名册、手写的教学大纲;在永安霞鹤村,实践队参观了依托抗战改进出版社编辑部和印刷厂旧址,这里以新闻与文化出版物为主题主线建设了抗战文化出版纪念园,队员们身临其境感受抗战时期文化出版阵地氛围,见证了师生们在动荡中为福建教育保存的“星星之火”,对“教育报国”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聚焦乡村振兴,探索科技赋能
永安霞鹤村和沙县夏茂村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实践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发展。霞鹤生态园内,现代化农业科技的应用令人眼前一亮;“沙县小吃第一村”夏茂镇俞邦村的新农村建设和小吃文化传播先进经验做法也让队员们收获满满。在美丽乡村中队员们深入调研特色农业产业,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深刻感悟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实践成果。

探寻历史脉络,深化实践成果
“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步入国立福建音专旧址广场,白色围墙上跃动的五线谱音符,瞬间唤起实践队员对烽火岁月的感怀。抗战中永安的文教事业弦歌不辍,吉山村是永安抗战文化形成、发展、壮大的重要场所,镌刻着福建人民的不屈印记。队员们纷纷感慨唯有保护、传承与创新,才能让这段抗战历史可感、可触、可用,真正成为滋养民族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不竭“活水”。而在三明市博物馆,实践队师生认真观看文物史料,仔细倾听讲解,重温了军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深切缅怀了革命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励队员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以青春担当传承红色精神。

在结业仪式上,师生们围绕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师生们在“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中深刻领悟到了领袖智韵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领袖精神延续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领悟。未来我院也会继续将三明丰富育人资源积极转化、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以社会大课堂铸魂育人,在知行合一中培养更多担当强国使命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