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2025年9月3日至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为期4天的暑期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本次培训呈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主题鲜明突出,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紧贴实际,目标明确具体,为今后进一步打造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9月3日上午,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在内,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党政干部教师代表在行政楼8楼学术报告厅,准时收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与盛大阅兵直播。在场的全体教师怀着朝圣般的心情,神情庄重肃穆,内心深处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新入职教师吴欢玲在观后感言中深情地写道:“当受阅方阵以雷霆之势经过天安门,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我愿守好三尺讲台,将阅兵展现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转化为育人动力,用心引导学生树立理想、锤炼本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退役军人、新任教师林凤毅表示:“观看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令我心潮澎湃。昔日保家卫国,今朝立德树人。下一步,我定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通过史实与情感的交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激励他们珍惜和平、矢志报国。”
为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落实落细,9月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9.3纪念大会及阅兵观看感言”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奋发有为”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案例教学实务研讨,进一步把宏大叙事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素材,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为上好新学期开学思政第一课奠定坚实基础。
9月4日上午,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小云教授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意识形态”为题,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学生思维与学情特点,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概念变迁、微观化转向及日常生活化路径。讲座内容强化“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由浅入深、学理扎实、逻辑严密,给全体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堂极具思想性、学理性与实践针对性的思政专题讲座,特别契合我院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李萍老师表示:“袁教授关于的智能时代学生思维范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工作路径的讲座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告诉我们,意识形态正通过工具理性、符号表征与消费主义日益嵌入日常生活,这一‘祛魅’过程带来全新挑战。今后教学中,我将创新话语表达,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再是抽象教条,而成为可感可信可用的价值导向,切实增强思政课感召力与引领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9月3日下午,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马院院长张盛文教授作专题讲座以“高职思政课教学创新——方法与内容的双轮驱动”为题,系统阐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现状与创新路径,强调方法革新与内容重构,推动教师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讲座立足实际、案例生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与会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加昌老师在听完讲座后深有感触地说:“张教授的讲座以鲜活的教学案例和系统深刻的理论阐述,告诉我们,思政课堂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坚守思政课的初心和使命;必须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实现方法与内容的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效果。”
9月6日上午,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再生教授作了“关于思政金课建设的若干思考”的专题讲座,从思政金课建设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和实践体会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政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主要内容,为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成长提升指明了基本路径。新转任思政课教师李静感慨说:“陈再生教授以前是我大学老师,今天再次聆听教诲,深受感动。陈再生教授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经验,关于思政课教师如何申报教改课题、提升科研能力的实际体会,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真正体现了一位三十多年深耕思政课堂的长者仁心和诲人不倦的育人情怀。”

三、深挖地方资源,厚植红色基因
9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先后前往永安市小陶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公园、吉山抗战文化遗址及福建省立师范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修。刘佳明老师感慨道:“通过本次实践研学,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临危受命、浴血奋战的历史,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使命担当,实地探访了吉山与省立师范旧址多处抗战遗存,深切体会革命精神与抗战文化的时代意义,以及“三杆主义”精神内涵和师生家国情怀。这种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让抗战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触。”
作为思政教师,引导学生讲好抗战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勇担复兴使命,必须深入挖掘地方思政元素,将三明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课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本土教学案例,提升课堂亲和力与针对性,使思政课堂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四、拥抱智能时代,赋能思政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为本次培训的重点议题。9月6日下午,中共三明市委党校陈吉斌副教授以“拥抱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为题,为全体与会人员厘清了AI发展溯源、AI技术的伦理困境与教育范式变革,并对AI赋能思政教育的一些具体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为思政课教师有效运用AI,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法指导。
裴慧敏老师表示:“陈教授的讲座如同一扇未来之窗,让我看到了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我认识到AI并非遥远冰冷的科技,而是思政教育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必须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驾驭’,积极探索AI与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未来,我将努力成为AI赋能思政教育的践行者,让人工智能成为辅助我们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陪伴成长的强大助力,培养出更具时代感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本次暑期培训主题鲜明、内容扎实、形式多样、组织周密,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通过四天的集中学习与交流,教师们进一步提升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增强了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和决心。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体思政课教师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实际教学行动,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学校高职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锡腾 吴欢玲
供图 马克思主义学院 赖雄慧
初审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锡腾